【衣冠禽兽辞典简编版】“衣冠禽兽”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体面、举止文明,却内心卑劣、行为恶劣的人。这个词语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常见于文学作品、日常口语以及社会评论中。
一、词义解析
“衣冠”指的是穿戴整齐、有教养的样子;“禽兽”则是指动物,象征着野蛮与无道德。合起来,“衣冠禽兽”意指“穿着人衣裳的野兽”,比喻那些披着文明外衣,却做着禽兽之事的人。
二、历史渊源
“衣冠禽兽”最早可追溯至明代,当时用于形容官场中虚伪、腐败的官员。这类官员表面上道貌岸然,实则贪污受贿、鱼肉百姓,因此被民间称为“衣冠禽兽”。
在清代及近代,这一说法逐渐普及,成为对道德败坏者的一种形象化批评。
三、使用场景
使用场景 | 描述 |
文学作品 | 常用于小说、剧本中刻画反派人物或讽刺社会现象 |
日常交流 | 用于批评他人行为不端、道德低下 |
社会评论 | 在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中形容某些公众人物或机构的不当行为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虎豹豺狼、披着羊皮的狼、道貌岸然 |
反义词 | 正人君子、清白之人、德行兼备 |
五、经典用法举例
- 例句1:他表面彬彬有礼,实则心狠手辣,真是个衣冠禽兽。
- 例句2:这帮人打着公益的幌子,暗地里却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,简直是衣冠禽兽。
- 例句3:古人云:“衣冠禽兽,不如禽兽。”可见其贬义之深。
六、总结
“衣冠禽兽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行为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。它提醒我们,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代表其本质,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内在的品德与良知。
表:衣冠禽兽辞典简编版关键词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衣冠禽兽 |
词义 | 外表体面,行为恶劣的人 |
出处 | 明代,用于形容官场腐败 |
用法 | 批评、讽刺、文学描写 |
近义词 | 道貌岸然、披着羊皮的狼 |
反义词 | 正人君子、德行兼备 |
适用场景 | 文学、日常、社会评论 |
通过了解“衣冠禽兽”的含义与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,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一表达,避免误用或冒犯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