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仁得仁的下一句是什么】“求仁得仁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’孔子曰:‘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追求仁德的人最终得到了仁德,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
在日常生活中,“求仁得仁”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努力追求仁爱、善良的品德,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。
一、总结
“求仁得仁”出自《论语》,原意是指追求仁德并最终实现仁德,因此不会有怨恨。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,以及内心追求与现实结果的一致性。
二、相关资料整理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雍也》 |
| 原文 | 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 |
| 意义 | 追求仁德并得到仁德,自然无怨无悔 |
| 作者 | 孔子 |
| 使用场景 | 用于赞扬人坚持道德、追求善行 |
| 相关成语 | 求仁得仁、安贫乐道、知足常乐 |
| 现代应用 | 用于鼓励人们坚持正直、善良的价值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求仁得仁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——以仁为本,注重内在修养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,坚持仁爱、宽容、诚实等品质,往往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。
因此,“求仁得仁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,也是对人生方向的一种指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