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待价而沽是成语吗】“待价而沽”这个词语,常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等待一个合适的价格才出售或出卖。那么,“待价而沽”到底是不是成语呢?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出发,结合词义和用法,进行分析,并以表格形式总结。
一、成语的定义
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、固定下来的短语,通常由四个字组成,具有固定的含义和特定的用法。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典故、寓言故事或经典文献,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。
二、“待价而沽”的来源与含义
“待价而沽”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贡问政。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’曰:‘去兵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’曰:‘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’”
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待价而沽”,但这一说法在后世逐渐演化而来,意指“等待一个好价钱再出售”,多用于形容人或物品等待高价出售的行为。
三、是否为成语?
根据成语的定义,“待价而沽”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成语,但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接受并使用,具有固定的含义和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,因此可以视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成语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是否为成语 | 是(现代汉语中常用) |
出处 | 源于《论语》,但“待价而沽”一词为后世演变而来 |
含义 | 等待一个合适的价钱才出售或出卖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物等待高价出售,也可比喻等待时机 |
结构 | 四字结构,符合成语常见形式 |
是否固定 | 已被广泛接受,具有固定含义 |
五、结语
“待价而沽”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典成语,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具备成语的基本特征,被广泛使用且意义明确。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现代汉语中的成语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合理使用“待价而沽”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