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啼血杜鹃是什么】“啼血杜鹃”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词语,常用于诗词和典故中,象征着哀怨、悲伤或深情。它不仅指一种鸟类,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对“啼血杜鹃”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啼血杜鹃”最早源于古代对杜鹃鸟的传说,因其鸣叫声凄厉悲切,古人认为其啼声会滴血,因而得名。在文学作品中,“啼血杜鹃”常用来表达离别之痛、思乡之情或爱情的执着与无奈。此外,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象征着忠诚、牺牲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啼血杜鹃 |
英文名称 | Blood-crying Cuckoo |
含义 | 一种传说中的鸟类,因叫声悲切而被认为会啼血;后引申为哀怨、悲伤的象征 |
出处 | 古代诗词及神话传说,如《庄子》《山海经》等 |
文化象征 | 哀怨、思乡、爱情、忠诚、牺牲 |
典型用法 | 多用于诗词中,如“杜宇啼血”“杜鹃泣血” |
相关诗句 | “望帝春心托杜鹃”(李商隐) “杨花落尽子规啼”(李白) |
现代应用 | 常见于文学创作、影视作品、艺术画作中,象征情感与命运 |
实际动物 | 杜鹃鸟(Cuculus canorus),又称布谷鸟,是一种候鸟 |
三、结语
“啼血杜鹃”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类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意象。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、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,是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理解“啼血杜鹃”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