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为五斗米折腰】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源自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事。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屈从于权势,坚持个人尊严和操守的精神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,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追求人格独立、坚守原则的重要象征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为五斗米折腰 |
出处 | 《晋书·陶潜传》 |
含义 | 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,强调人格尊严与操守 |
精神 | 坚持自我、不趋炎附势、保持清高品格 |
二、历史背景
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、诗人,因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与虚伪,最终辞官归隐,过起了田园生活。他曾在彭泽县担任县令,但因不愿向督邮(地方监察官员)行礼,便说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,被后人广泛引用。
三、文化意义
方面 | 内容 |
人格理想 | 强调士人应有独立人格,不为利益所动 |
社会价值 | 鼓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正直与自尊 |
文学影响 | 被大量引用在诗词、文章中,成为文人精神的象征 |
现代启示 | 在现代社会中,仍具有警示意义,提醒人们坚守道德底线 |
四、现代应用
在当今社会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学术还是日常生活中,面对诱惑与压力时,保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,是一种难得的品质。它提醒我们,金钱与权力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,真正的尊严来自内心的坚定与选择。
五、总结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代表了对人格尊严的尊重,对清廉操守的坚持。无论是古代士人,还是现代人,都应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,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。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践行。
总结: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源于陶渊明的典故,寓意不为微小利益而丧失人格。它体现了士人精神与道德操守,至今仍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