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趁虚而入词语意思】“趁虚而入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对方没有防备或处于劣势时,乘机进入或采取行动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,在文学、新闻报道和政治评论中也经常出现。
以下是对“趁虚而入”这一词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词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趁虚而入 |
拼音 | chèn xū ér rù |
字面意思 | 趁着对方虚弱或空虚的时候进入 |
引申意义 | 在对手无防备或处于劣势时,乘机进攻或介入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军事、商业、政治等领域的策略行为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贬义(多用于批评不正当的手段) |
近义词 | 乘人之危、趁火打劫、借机而入 |
反义词 | 防患未然、未雨绸缪、防微杜渐 |
二、用法与例句
1. 军事领域
- 例句:敌军趁我方防线松懈,趁虚而入,导致战线失守。
- 解释:敌人利用我方防守薄弱的机会,迅速进入并攻击。
2. 商业竞争
- 例句:市场出现真空时,一些小公司趁虚而入,抢占市场份额。
- 解释:当大企业暂时退出市场时,小企业抓住机会进入市场。
3. 政治与外交
- 例句:国际局势动荡时,某些国家趁虚而入,试图扩大影响力。
- 解释:在别国局势不稳定时,其他国家趁机介入,影响其内政。
三、成语来源
“趁虚而入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以吾之弱,而能胜敌者,非天命也,实由将帅之得其人也。若使彼有备,吾虽强,亦不能胜矣。”后世逐渐演变为“趁虚而入”,强调在对方无防备时采取行动。
四、使用建议
-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被动局面下的应对策略,不宜用于正面评价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应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,避免误用或误解。
- 与“乘人之危”、“趁火打劫”等词相比,“趁虚而入”更强调“时机”而非“道德层面”的问题。
五、总结
“趁虚而入”是一个具有较强现实应用价值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对手处于劣势时的行动策略。它既可用于正面的商业竞争,也可用于批评不正当的行为。理解其含义及使用场景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