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鸿门宴原文及译文】《鸿门宴》是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篇著名篇章,讲述了秦朝末年,刘邦与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次会面表面上是和解,实则暗藏杀机,最终以刘邦巧妙脱身、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。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谋略,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。
一、
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,秦朝灭亡后,项羽与刘邦分别率军进入咸阳。刘邦先入关中,灭秦,但项羽实力更强,势力范围更广。为了消除隐患,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除掉刘邦,而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有旧交,暗中告知刘邦情况。于是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,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,并通过一系列应对,化解了危机。
这场宴会中,刘邦表现出谦卑与机智,项羽则优柔寡断,未能果断下手,最终放走了刘邦。此后,项羽失去主动权,刘邦逐渐壮大,最终击败项羽,建立汉朝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 | 刘邦驻扎在霸上,还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。 |
亚父劝项羽曰:“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美姬。今入关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” | 范增劝项羽说:“刘邦在崤山以东时,贪图财宝和美女。现在进入关中,却对财物不动心,对妇女也不亲近,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。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赐之卮酒。”则与斗卮酒。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给他一杯酒。”于是给了他一大杯酒。 |
项王曰:“赐之彘肩。”则与一生彘肩。 | 项羽说:“给他一只猪腿。”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腿。 |
项王曰:“壮士!能复饮乎?”樊哙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还能再喝吗?”樊哙说:“我连死都不怕,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!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赐之酒。”左右曰:“赐之剑。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——给他酒。”左右的人说:“给他剑。” |
项王默然不应。 | 项羽沉默不语,没有回应。 |
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。 | 于是张良来到军门前找樊哙。 |
樊哙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良曰:“甚急!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 | 樊哙问:“今天的形势怎么样?”张良说:“非常紧急!现在项庄拔剑起舞,他的意图一直在刘邦身上。” |
哙曰:“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” | 樊哙说:“情况危急!我请求进去,和他同生死。” |
于是樊哙撞倒卫士,入帐中。 | 于是樊哙冲撞卫兵,闯入帐中。 |
项王按剑而跽曰:“客何为者?” | 项羽按着剑跪起来说:“客人是干什么的?” |
曰:“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” | 樊哙回答:“我是沛公的车夫樊哙。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赐之卮酒。”则与斗卮酒。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——给他一杯酒。”于是给了他一大杯酒。 |
哙拜谢,立而饮之。 | 樊哙行礼感谢,站着喝了酒。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赐之彘肩。”则与一生彘肩。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——给他一只猪腿。”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腿。 |
哙遂拔剑切而啖之。 | 樊哙于是拔出剑来,切着吃。 |
项王曰:“壮士!能复饮乎?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还能再喝吗?” |
哙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” | 樊哙说:“我连死都不怕,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!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赐之酒。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——给他酒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鸿门宴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人物性格与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。刘邦的沉稳与应变能力,项羽的优柔寡断,以及樊哙的勇敢与忠诚,都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一段历史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研究古代政治与人性的经典案例。
通过本文的原文与译文对照,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的细节与内涵,也为进一步阅读《史记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