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要闻简讯 > 优选问答 >

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

2025-10-07 07:26:17

问题描述:

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,求解答求解答,第三遍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7 07:26:17

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】《和氏璧》是出自《韩非子·和氏》的一篇寓言性文章,讲述了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。文中通过卞和两次献玉却遭误解、受刑的经历,揭示了“忠言逆耳”、“识才不易”的道理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误解。

一、原文节选:

>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献之于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。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王以和为诳,而刖其左足。

>

> 及厉王薨,武王即位。和复献之。武王使玉人相之。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王又以和为诳,而刖其右足。

>

> 武王薨,文王即位。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。曰:“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也。”

>

>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,遂命曰“和氏之璧”。

二、翻译与注释

原文 翻译 注释
楚人和氏得玉璞而献之于厉王 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玉璞,献给楚厉王 和氏:即卞和,古代著名献玉人;玉璞:未经雕琢的玉石
厉王使玉人相之 楚厉王让玉匠来鉴定这块玉 相:观察、鉴定;玉人:专门鉴别玉石的人
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 玉匠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 表明玉匠未识玉,误判
王以和为诳,而刖其左足 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自己,于是砍掉了他的左脚 刖:古代的一种刑罚,即砍去脚;诳:欺骗
及厉王薨,武王即位 后来楚厉王去世,楚武王即位 薨:古代君主去世
和复献之 卞和再次献上玉璞 表现其坚持信念
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 玉匠仍然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 再次误判
王又以和为诳,而刖其右足 楚武王再次认为卞和欺骗,砍了他的右脚 说明玉匠判断失误,统治者轻信
武王薨,文王即位 楚武王去世,楚文王即位 文王:楚国国君
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 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痛哭 荆山:位于湖北,传说中产玉之地
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 连续哭了三天三夜,眼泪流干后,又流出了血 表现其极度悲伤与执着
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 楚文王听说后,派人询问原因 体现文王的仁德与求贤之心
曰:“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也。” 他说:“我不为自己被砍脚感到悲伤,而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,忠臣被称作骗子而难过。” 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
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楚文王于是让玉匠剖开玉璞,果然得到了宝玉 理:剖开、加工
遂命曰“和氏之璧” 于是将这块玉命名为“和氏之璧” 和氏璧成为千古名玉,象征珍贵与忠诚

三、总结

《和氏璧》通过卞和献玉的曲折经历,表达了对真才实学被埋没的感慨,也体现了“识人不易”的深刻哲理。故事中的玉匠虽然专业,但缺乏远见,未能识别真正的珍宝;而楚文王则因虚心听取意见,最终得以获得稀世之宝。

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,应保持开放心态,尊重人才,避免因偏见而错失良机。

关键词:和氏璧、卞和、玉璞、文王、识才、忠言逆耳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