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炙人口其中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】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、广为流传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清楚“脍炙”二字的本义,以为只是泛指美味的食物。其实,“脍炙”在古代有具体的含义,了解其原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文化背景。
一、
“脍炙人口”中的“脍”和“炙”原本是指两种烹饪方式,分别代表细切的肉和烤肉。在古代,“脍”是将肉类切成薄片,而“炙”则是将肉串起来烧烤。这两种食物因味道鲜美,受到广泛喜爱,因此“脍炙”被用来比喻广受赞誉的事物。
后来,“脍炙人口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文章、歌曲、故事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且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。虽然现代人更多关注的是“脍炙”作为美味食物的象征意义,但其原始含义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原意 | 含义演变 | 现代用法 |
脍 | 细切的肉(多为生食) | 古代的一种美食方式 | 表示精细加工的食物 |
炙 | 烤肉(多为熟食) | 古代另一种受欢迎的烹饪方式 | 表示美味可口的食物 |
脍炙 | 指代美味的食物 | 从具体食物引申为广受好评的事物 | 形容作品或言论广受欢迎 |
脍炙人口 | 原指美味的食物被人喜爱 | 后来比喻优秀作品广为流传 | 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、新闻等受欢迎的现象 |
三、结语
“脍炙人口”虽常被误认为仅指“好吃的东西”,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了解“脍炙”的本义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来源,也能让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、得体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适当引用成语的历史背景,往往能让语言更具深度与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