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指谁】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是一句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一场计划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,反而损失惨重。这个成语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是描述三国时期一段著名战役的典故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背景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最早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讲的是东吴和蜀汉之间的一段政治联姻事件。孙权为了拉拢刘备,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,希望借此巩固联盟关系。然而,这一举动最终却导致了东吴的失败,不仅未能达成政治目的,还失去了重要的人才和兵力。
二、具体人物分析
| 人物 | 身份 | 在事件中的角色 | 结果 |
| 刘备 | 蜀汉君主 | 与孙权联姻的对象 | 成功获得婚姻,未受损失 |
| 孙权 | 东吴君主 | 主动提出联姻 | 失去妹妹,军事上失利 |
| 孙尚香 | 孙权之妹 | 联姻对象 | 回归东吴,未受伤害 |
| 周瑜 | 东吴名将 | 策划联姻的主谋 | 意外失败,失去战机 |
三、成语含义总结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原本指的是东吴在联姻计划中,不仅没能通过婚姻获得实际利益,反而失去了人(孙尚香)和兵(军事上的失败)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做事不成功,反而造成双重损失的情况。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生活中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投资、合作或策略上的失败案例。例如:
- 商业合作中,一方投入大量资源,结果不仅没盈利,还亏损严重;
- 政治谈判中,原本希望通过妥协换取利益,却反遭对方利用;
- 军事行动中,原计划以小博大,结果陷入被动,损失惨重。
五、结语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不仅是历史故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,更是一种对策略失误的深刻警示。它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利弊,避免因一时的冲动或短视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