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律长征中依次出现的地点】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诗,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与英勇精神。诗中提到的地点,不仅具有地理意义,更承载着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记忆。本文将对诗中依次出现的地点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诗歌内容回顾
《七律·长征》原文如下:
> 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> 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>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寒铁索寒。
> 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这首诗共八句,每句七个字,结构严谨,语言凝练,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、最终胜利会师的壮丽画卷。
二、诗中出现的地点总结
从诗句中可以提取出多个地名,这些地点反映了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。以下是按诗中顺序列出的地点及其简要说明:
| 序号 | 地点名称 | 地理位置/背景简介 |
| 1 | 五岭 | 位于中国南方,包括大庾岭、骑田岭、都庞岭、萌渚岭、越城岭,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山脉。 |
| 2 | 乌蒙 | 乌蒙山位于云南东北部,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重要山脉之一,象征着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。 |
| 3 | 金沙江 | 长江上游河段,红军在此巧渡金沙江,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,是长征中的关键战役之一。 |
| 4 | 大渡河 | 位于四川西部,红军飞夺泸定桥,成功渡过大渡河,成为长征中的著名战役。 |
| 5 | 岷山 | 位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,红军翻越岷山后,顺利到达陕北,标志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。 |
三、地点与长征历程的关系
这些地点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地理标志,更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。例如:
- 五岭与乌蒙:象征着红军在南方山区的艰苦跋涉,体现了“万水千山”的艰难。
- 金沙江与大渡河:是红军突破敌人封锁、实现战略转移的关键节点。
- 岷山:作为长征的终点前最后一道难关,其翻越标志着红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,迎来新的曙光。
四、结语
《七律·长征》中的每一个地点,都是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坐标。它们不仅记录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,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。通过了解这些地点,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精神的内涵,以及那段峥嵘岁月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这些地点的历史背景或相关战役详情,可结合具体史料进行深入研究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