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】《后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稿,内容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注与对北伐的决心。虽然历史上对其真实性存在争议,但其文辞恳切、情感真挚,仍被广泛传诵。
一、
《后出师表》是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写给刘禅的一篇文章,主要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、对将士的关心以及北伐的决心。文章语言朴实,感情真挚,体现了诸葛亮忠君爱国、鞠躬尽瘁的精神。尽管其作者身份尚有争议,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容忽视。
本文将从原文出发,结合现代汉语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 | 先帝(刘备)不因我地位低下而轻视我,亲自降低身份,三次到我的茅庐中请教,向我询问天下大事,因此我心怀感激,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。 |
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 | 自接受任命以来,日夜忧虑叹息,担心不能完成任务,损害了先帝的英明。 |
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。 | 所以五月率军渡过泸水,深入荒芜之地,两天才吃一顿饭。 |
臣不胜受恩感激,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 | 我承受着深厚的恩情,感激不尽,如今即将远行,面对此表泪流满面,不知还能说什么。 |
三、简要分析
《后出师表》虽篇幅短小,但情感真挚,语言凝练,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忠诚与责任感。文中提到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”,表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高度重视;“临表涕零”则体现了他内心的悲壮与无奈。
尽管《后出师表》的真实性仍有争议,但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,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阅读意义。
四、结语
《后出师表》不仅是一篇历史文献,更是一份充满情感和责任感的忠诚宣言。通过对其原文与翻译的梳理,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与精神。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文学欣赏的角度,这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